Date Modified Tags 生活

习惯的养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同样,其废除也是。有意识的培养一个习惯需要消耗大量自身的资源,大抵先一时兴起,“幡然悔悟”或者“醍醐灌顶”,决定要养成某个习惯,然后分析搜集信息,制定培养的方案,剩下的,是占据更多消耗量的执行,并在以后执行的过程中,每个不起眼的抉择关口,进行自我劝诫和反思,以及内心斗争。

以前我认为,思过多,行过少,会让人变浮躁。但没有明确的“过多”,“过少”的定量标准,完全主观感受,而主观感受,也是通过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反馈做出的反应。指导意义有了,却无法把握量,并非真正有效指导自己行为。

善思有益。生活中,更多地基于现有经验,类比新情况,做出不算新的决策,根据决策对目标造成的影响,根据目标做出的反馈,判断这次决策的有效性与否,同时不管决策的有效性与否,都会获得新的经验,充实自己的经验库。我想,这种方式应该是最高效的,否则一定会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。当然基于经验仍然会有错误的时候,但是只要做出的好决策结果数量远远大于坏决策的结果,这种方式仍旧是高效的,况且坏决策也是一种经验。这种类比思想,实际上已经根深蒂固,是一种思维的习惯,而知识(经过概括和总结过了的、剥离了个体特征的、被普遍化、理论化了的经验)的普遍性,决定了可以借助类比思想来学习新事物,接受新事物。然而思都是基于经验,基于实际行为产生的反馈,没有交互,形成的是猜想,过多的猜想是无法支撑新思想的。大概因此,才有了前文“多思浮躁”的观点。

但倘使思不够,会给人以鲁莽的感觉。况且,首先要能想到,才谈得上做不做得到。

思想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。秉着不同的思想做同一件事,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。比如敲代码这件事,如果是单纯为了金钱,那么在拿到之前,都是煎熬,如果是为了过程中做出项目的满足感,那么幸福感会持续很久,如果为了别人的赞美和瞻仰,那么调不出bug是煎熬,项目要黄更是煎熬。如果这几个目的都在敲代码者的清单上,那么敲代码自然变成了一件幸福感很高的事情,痛苦也会有一定的抵消,效率自然很高,最后的产品直觉上,也会比其他几种要好。此种类比也可以推及读研,从政为官等等。

“高”的思想是可以培养出来的。在做决策之前,明确自己的出发点。做事情的动机当然可以“俗”一点,“我就是为了金钱,为了名誉,我享受别人的赞誉”,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。但是,万万不可欺骗自己,说,“我就是为了改变世界”,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有限,甚至改变不了别人,顶多改变自己,况且改变自己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心中坦荡荡,行事光明磊落,才不会留下“把柄”。向善,是因为发现向善比作恶困难,但是影响深远,带给自己的“利益”更大。

与自己做斗争,是很困难的。囿于这副躯壳,很难做到客观,久病成医,但是这里的医却医不了思想之疾。我以前总劝诫自己,要引导自己,而不是做斗争。尽管引导也是斗争的一种形式,但是两者各有利弊,也有自己的适应环境。关键在于维持内耗的平衡,溢,则做几次轰轰烈烈的自我斗争,革陋习,亏,则徐进之,引正能量安抚。

世间皆偏见,吾辈更应眼光长远。

最后,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
PS:全文皆基于个人经验体会,没有在普遍意义上做过验证。

Reference

知识和经验有什么区别?

如何解读「天将降大任」一段


文章版权归 FindHao 所有丨本站默认采用CC-BY-NC-SA 4.0协议进行授权|
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,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 FindHao 和本文原始地址:
https://findhao.net/life/1867.html

Comments